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

大陸開拓甘苦談

        風雲際會,大陸遊--大陸醫院參訪有幸巧遇教學中心之教育長,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在這地球村,國際化的時代,讓我們先看看不同專業人員的分享。也謝謝靖媛美女一口答應我的邀稿分享,感激不盡。    志中

大陸開拓甘苦談

隨著赴中國工作的台灣年輕人逐年攀高,北上廣深儼然逐漸成為台灣這一世代的逐夢地,中國已經不是過去封閉的舊社會,快速蛻變中的中國正蓬勃發展。我從2013年七月登陸至今,資歷比第一批父執輩台商還要淺得多,而時代的巨輪亦造就了不同的生命經驗,此文即透過我的視角重整在當地一年多的生活體悟,嘗試描繪出一位80後的台灣年輕人在大陸打拼的真實歷程:

第一課,文化衝擊

過去對多元文化教育的專業訓練,讓我了解面對不同文化時需要有:認識、理解、尊重與欣賞乃至共存共榮的進程,儘管我在心理上已有準備,但當我真正成為別人眼中的新移民時,才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這一切真不簡單!文化衝擊絕對是台灣人來大陸都會遭遇到的第一課。




用舊有經驗來面對新問題,進而調適爾後適應是人類的學習發展歷程。是故初來乍到的我面對迥異的社會環境自然有許多疑問,就在一次「為什麼這棟樓不像幼兒園」的提問後,大陸老師很不以為然的回問我:「你認為幼兒園應該是什麼樣子?」讓我開始反思在我肆無忌憚的「為什麼」背後,其實隱藏著某種固有的意識形態和價值判斷,這些提問表面上看似在了解對方,不過骨子裡卻有著自以為來自文明社會的高傲。來到這裡會直覺的發現很多差異,不自覺的與台灣比較,但是面對不同別急著用過去的經驗與思維來做評斷,試著拿掉有色眼鏡你才不會掉入偏見的陷阱,也才能進一步去推測影響差異背後的結構、價值觀與思維模式,這才是由文化認識進而至文化理解的關鍵。這一步如果無法跨越就只能在抱怨中過日子,別來到中國當台灣人,是我體認到的第一課。

「接地氣」-互動與對話

很慶幸平常的工作環境只有我一個臺灣人,在這裡可以很真實的貼近當地文化,我想這點不管你是懷抱著什麼想望來中國,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都是基本功。心態擺正了,就能從互動與對話開始由文化認識進展到文化理解。例如:在路上很多車尾上都貼上了「蜥蜴」裝飾,詢問當地老師才明白原來那是「壁虎」而壁虎的蘇州話音同「避禍」;再像是在路上我很受不了不斷此起彼落的鳴笛聲,但從對話中了解駕駛鳴笛不若「罵髒話」,有更多是「提醒」的意味,當我知道蘇州是中國第二大移民城市,外來人口比例超過50%,有許多農村人口對大城市的交通法規並沒有概念,在面對這城市紊亂的交通亂象就會有更多包容。





所謂的「接地氣」即意味著能貼近當地市井小民的生活方式,不僅是節慶風俗、食衣住行,在中國生活一段時間,你也會體認到一些很不同的交際文化,例如朋友間輪流請客吃飯,AA制會被認為小氣;我們常掛嘴邊的「請、謝謝、對不起」會被認為過度客套,他們溝通習慣直白,委婉就會被認為拐彎抹角;而職場文化則更具有中國特色,像是做生意,先做朋友;飯局也會多得無法想像,你在飯桌上的應對進退就顯得重要。開拓你的人脈圈,不只在工作場域,還有生活上你會接觸到的各種人物,台灣奶茶店的老闆、雞排店的老闆,也是我會聊天的對象,他們經歷過台商第一波大舉西進的年代,在當地十幾年的歲月故事相當精彩,血淚換來的智慧結晶,更是無形的收穫。然而,接地氣固然是件好事,但並不是要在面對差異時全盤捨棄我們認為的美好價值,而是要清楚自己的底線,你可以不認同,但是可以理解,這就是對彼此的尊重。

跨界,跨文化的溝通能力

記得一次到外地做師訓,培訓後園長私下告訴陪同的同事說我太過於生手,這著實令我挫敗,我對專業知識有一定的自信,但也促使我思考在傳遞訊息和溝通方式上需要做出調整,不同的文化背景讓我們對好的講師/老師/領導者」有不同的形塑,你要能說服這裡的人,就要用他們能接受的方式。因此我開始觀察我身邊被認可為優秀的同事,我在這裡的幼教領域工作,同事們大多是90後的新世代,和我同齡的老師大多是主管職,從他們身上你會看見這些在大城市打拼的女孩的拚勁與執著,在工作與處事上的成熟。過去我總認為專注於自己的專業自然能贏得賞識,然而現實的環境是要做好本份工作外,還得要顧全方方面面,做事和做人同等重要。在全球化時代,你能同時與越多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溝通,你勝出的機會自然越高。跨文化的溝通能力所要健全的面向很多,不僅上述,還包含對當地的政經體制、歷史脈絡以及專業領域的法律制度的認識,有這些作為基礎方能作為跨界的基石,這也是我正在努力需要補足的目標。

兩岸的世代輪廓

我們這一代享受了台灣經濟起飛後的果實,對比中國的同一世代,是在相對富足、穩定、民主自由與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下幸福成長,我們可以安心的追求知識,為心目中的理想社會進行民主實踐。如果說台灣的80後是理想派,那麼說中國的80後是現實派就不為過。這一代的中國年輕人已經接下中國經濟起飛的接力棒,他們唸到大學、碩士,從農村到大城市,背負著家庭期望、社會期許和自我理想,在瞬息萬變的產業環境中隨時如狼般殺出重圍,他們熬得住、沒退路,面對生機蓬勃的中國各個躍躍欲試,具有強烈的企圖心。我一直在思考,台灣的幼教產業逐漸沒落,中國的幼早教市場近幾年卻一直是當紅產業,不要說中國本土人才,市場還充斥新加坡、香港、韓國等亞州其他國家的教育人才,如果我們在同一個平台上比拚,我們台灣年輕人的優勢與價值在哪裡?教師素質會逐漸提升、課程品質會慢慢補強,台灣的教育品牌還可以堅持多久?個人價值要靠自己創造,世代價值還得靠大家共同爭取。


相信未來中國這塊大磁鐵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西進挑戰,這裡的幼教產業環境比想像中競爭,步調比想像中快速,物價也比想像中還要高許多。保持彈性開放的心胸,有崇高的理想也要落地實踐才能開花結果,但至少我確信,願意來中國打拼的年輕人都不僅只有一個理想和美夢,還有最重要的第一步:實踐的勇氣。祝福我們!持續在自我探索中尋找一切可能。


作者:黃靖媛,1985年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畢,現居蘇州。
現職:幼兒創造力積木教學課程專任講師。
時任:童心創意教學中心教育長。
nicetherapy@yahoo.com.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