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半前選擇到新加坡工作,一來是因為新加坡跟馬來西亞距離不遠,回家方便;二來是因為待遇不錯,進修機會也多。
到一個不同的國家,一開始當然是需要調適自己,適應生活和工作環境。首先,先說說這裡的醫療體系,這裡的體系跟台灣不同。一般上,民眾會到acute hospital求醫,而acute hospital會在病人出院時,把有復健潛能的病人轉介到community hospital,也就是復健醫院。而community hospital也會在病人出院時,把需要rehab follow-up的病人轉介到Day Rehabilitation
Centre。在新加坡,這裡沒有健保,但政府會針對這裡的公民的經濟狀況給予不同等級的補助,部分永久居民也會有些許的補助,但外籍工作者則無。
我是工作於一家community hospital。雖然我的工作還是OT,但由於文化以及醫療體系上的差異,所以工作內容當然也會稍有差異。以前實習的時候從來沒有做過shower assessment和home
assessment,現在可是對這些習以為常。在community hospital,OT跟PT有權利決定病人什麼時候出院。Case conference的時候,醫生很可能會問你,你需要多久的時間去達成所設定的目標、這個病人有沒有辦法獨立等等的問題。
在這裡工作已有兩年半,當然也碰到了不少挫折和困難。很多時候評估病人、給予治療並不困難,最困難的是如何幫助家屬制訂realistic goal。病人對我們而言,或許就是盡力幫助,給予適當的治療,盡力而為,但對家屬而言可是要萬無一失,千萬不能有錯失,所以家屬希望病人可以恢復到像以前那樣,行動自如,能夠自理,是可以理解的。但身為治療師,我們也必須幫助家屬面對現實,讓他們了解問題的所在。個人覺得這是不容易的一段路,家屬需要時間去接受。
再來,相信很多人都有遇到過同樣問題:病人不了解復健,也不知道它的重要性,也不了解自己的疾病,覺得過些日子,或許吃了藥就會好;或者是他來這裡只是因為他現在沒辦法自理,需要別人照顧,結果就能做的無法做的都叫別人幫忙,然後習得無助,不願意嘗試去做自己可以做的,更不願意改善自己無法完成的部分。這些是讓身為OT的我們頭痛的一部分。
我想OT這個領域在東方國家,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畢竟很多東方人的觀念是:我生病了,我需要別人照顧。要改變這個想法,還有很長的一段路,不是每個人都能夠了解,即使行動不方便,也能夠獨立生活的道理。最後,以截自我們醫院宣傳OT的海報的兩句標語來結束我的文章:
"Occupational Therapy is from help needed to NO
help needed."
"Occupational Therapy is a bridge toward independence"
St Andew's Community Hospital Occupational Therapist 李慧婷
(作者為高醫職治系第18屆系友)
慧婷寫得很棒!謝謝妳帶給我們新加坡狀況的分享:D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