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0日 星期二

2013年4月----後天性注意力不足 by 王志中、陳秋坪 治療師



開學至今,才不過幾個星期,學校老師就覺得班上學生似乎無法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學習上,一有風吹草動,馬上就四處張望,一堂課總要不斷地耳提面命,學生方能進入狀況,針對這種現象,哈佛醫學院精神科臨床助理教授約翰‧拉提提出個新名詞–後天性注意力不足,他認為會有如此發展,多是現代科技在作怪。
 
        以推特或微博為例,訊息內容僅能容納140個字母,或更少,這表示你根本不需繁複段落來闡述自己意思,因為這會超過你的負荷量,長期下來,只會持續減少你的注意力廣度,除此之外,打字時,原本需要30毫秒確定自己的拼音,但現在拼法檢查程式取而代之,讓大腦愈來愈習慣用捷徑解決問題,原本人類碰到困難情境,多會把外界刺激屏除在外,靜下心來深思熟慮,目的就是要找出最佳解決方案,問題是多重又不斷更新的訊息,讓我們身不由己,只能一直轉換思緒,若停下腳步考慮某件事情,對孩子而言,就像跨不過去的鴻溝,原地打轉的最後,就是深深的挫折失敗感。
 
        事實上,除了孩子身陷科技危機,大人也好不到哪去,軟體工程師珍妮即便是外出與他人用餐,多會狼吞虎嚥,只為了趕回辦公室檢查email,要是情況不允許,她就會不時查看iPhone,甚至喝杯酒,以降低遠離電腦帶來的焦慮感,不僅如此,她也感覺自己的注意力好像愈來愈短暫。
 
        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習慣處理多重工作的人,很容易被一些不相干刺激打擾,導致他們的工作效率遠不如一次只從事一項工作的人,所以史丹佛醫學院衝動控制部門主管阿布佳德指出要減少這種狀況,除了縮減工作數量至兩件以下,最好還要少用簡訊,至於孩子,學校老師可以藉由作文或周記,幫助孩子了解起承轉合,進而創作,家長則可利用故事書,讓孩子閱讀後,加以整理說出大意內容,總之,要維持注意力,說一做一絕對是不二法門。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 王志中 
                                                                                雙螺旋感統復健研究中心物理治療師  陳秋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