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
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
職能治療下一個市場-社區化的市場?
近日向多位前輩大師請益,了解到社區對於OT未來的重要性,有鑑於此特邀對OT專業懷抱滿腔熱血的職場達人張老師來為大家分享他的所見所聞。感謝張老師在百忙之中答應了我們的邀稿,系友會也邀請張老師來為大家做更多的分享,文章內容精彩豐富,敬請期待。 志中
文/ 張廷宇 台南美善基金會 職能治療師
社區化的發展,未來想必是個漫長又有趣的一條路。有別於醫療院所體制完備的穩定性,相信社區OT的發展會多了一點包容性與彈性。如何把握這人人所謂的市場大餅,真的有需要大家一起投入與努力,創造出真正有形的趨勢與市場!!
職能治療下一個市場-社區化的市場?
文/ 張廷宇 台南美善基金會 職能治療師
前言
近年來,相信各位治療師與準治療師們一定聽前輩或是老師說過「未來的市場在社區還有長期照護領域」,並且一定是鼓勵「大家要好好做足準備,準備迎向這種市場的趨勢」。的確,這一席話筆者相信一定引起大家的共鳴,大家也認為這種觀點與看法;但是相信在很多治療師心中想必會有一連串的疑問,「真的有市場嗎? 到底我們可以掌握多少?」、「到底怎麼投入呢?」等問題。以下筆者將利用這幾年工作及海外學習所見的經驗,提供幾個面向,包含為何大家視社區市場為未來主力和社區目前的限制與瓶頸,跟大家做個討論與分享。另外,也分享一下未來治療師們該如何為社區市場做準備與改變困境的可能方法。
健康服務的市場擴大
探討社區化未來市場時,因為市場所涵蓋的面項不僅僅是直觀數據上的資料,另外還含蓋一連串的觀念與文化情境等條件的影響。首先,單就近年來人口資料來說,隨著醫療水準與財富所得的提升,許多國家所做的國民平均壽命有著顯住的提升,舉例來說在澳洲與台灣兩個國家中在西元2000到2012年間平均壽命就分別由79.75歲延長到81.9歲和76.35 歲提升到78.48歲。就這方面來說,意味著在包含台灣在內的各國中,社會結構將趨於高齡化,而老年人所需要的健康方面服務需求更勝於一般成人。另外,在心理健康需求層面,隨著社會經濟型態的改變,在成人、老人與孩童所面臨的壓力狀況日益增加,台灣在精神醫療方面的支出也節節升高。再者,因為健康的觀念提升、醫療的進步、政府嬰幼兒篩檢政策和早療的推行的影響,使得小兒健康服務方面的市場也有穩定的成長。因為OT在以上所提及的領域存在著有相對豐富的知識與專業能力去處理多元化的問題,人口的提升當然沒有道理忽略OT的角色與市場。
就觀念的轉變而言,我們認真的想想看,如果我們自己以後年老,我們希望把自己安置在住宿型機構中嗎?相信有大多數的人跟我一樣,給了一個否定的答案。理由不外乎 “我們希望自己還能夠守護自己的家園”、 “我想跟家人小孩一起度過未來的每一天”、 “我對於附近的鄰居還有著深厚的感情”、 “熟悉了附近的環境等……”不輕易離開家中的原因。另外,在小孩子觀念方面,隨著少子化和社經地位的提升條件下,相信大部分的人願意在小孩如果有一點點健康上的問題或學習上的需求時,給予最大的協助與 “投資”。的確,在經濟水準到達一定水平的社會中,會有更多類似這種觀念與聲音逐漸成為主流,提升了大家對於醫療照護的市場需求。
社區市場為未來主力
相信會有人有疑問,為什麼是強調社區的需求而不是醫療院所呢? 醫院在社會上儼然成為就醫的首選,在處理複雜性、急性及特殊性的個案時,當然是首選,但是對於復健與亞急性的個案來說,真的是首選嗎? 從我在醫院執業的生涯中和其他幾位治療師的經驗中,發現幾個在醫院中的限制,像是個案常常抱怨回家無法應用在醫療院所所提供給他們的活動介入、不知道是否在家應用的方式適不適合,進而影響到復健的品質與復元的速度。另外還有距離與可及性的限制、醫院的高業務量導致個案分配的時數減少和標籤化、汙名化等因素,進而影響個案及時尋求醫療協助的意願。
社區化的服務可以提供社區內獲得即時性與便利性來解決環境地理上的限制,尤其是針對肢體障礙、老人家與時間難以安排的家庭,減少通勤不便的因素,提升接受復健的動機;另外適地性和適切的資源提供可以提供個別化的介入計畫,讓個案更可以應用於現實生活中。另外一個社區化的優勢是在於去標籤化。許多個案(尤其是精神科病人和小孩)由於常跑特殊的醫療機構院所,造成街坊鄰居和親朋好友過度的專注個案病況與猜測,甚至將個案貼上不合理的標籤,造成各案的困擾;社區化的服務相對來說可以淡化這方面的問題。
限制與挑戰
雖然許多資料的顯示,以老年人口的成長會增加市場的需求,但是我不禁要讓大家想一下,如果詢問自己的父母,假如身邊有100元,願意投資在自己的額外支出有多少? 那投資下一代的比例有多少? 不難發現,在東亞文化圈中,大部分的人願意對於下一代的投資比例可能高出投資自己的比例許多。這種現象造成了OT專業看的到吃不到的窘境。
另外,在許多許多英美系文化的國家中,常常看到他們對於社區推廣成功的經驗,而且都有很不錯的成效。但是,實際運用在台灣社會上,往往都沒有他們來的成功,原因是在於在地化的觀念與習慣的影響。舉例來說,東亞文化圈中,過去「養兒防老」的觀念仍然影響著社會,而西方文化的觀念強調 “Independence”,這造成對於為獨立自主生活所做的準備程度上的差異。西方國家的老人家可能會積極參與為老化而作準備的活動與改造等,而東方家庭則是優先考慮看護的聘請與家人的照顧,因為可能也要避免鄰居親友的批評 (送機構是不孝的,自己照顧才孝順等)。
再者,像是在美國的OT,他們有就他們文化背景與生活習慣設計了一連串是何各個年齡層的Programs,而在台灣,OT尚未發展出明確一套針對在地人適合的保健計畫或是活動的設計。
如何為社區市場做準備與改變困境的可能方法
(1)
主動出擊,擴大市場
我在澳洲念書的時間,感謝老師的建議,普遍了學習跨領域的知識,而在公衛的觀點,凡事以整體做考量,強調預防(prevention)勝於治療。而我們職能治療的思維常常是個案遇到事情或是發生失能的現象後才進行介入,常常流於傳統臨床醫學的模式。但是在我們OT的精神中不是強調全人嗎? 強調整體的生活? 那為何我們又要只侷限在現況的思考模式呢? 換個角度想,我何不將層次往前拉到在個案遭受到或面臨到初步的失能時,我們可以做整體的改造和介入呢? 在高危險族群中(eg. 退休族群、生活重大轉變族群、青少年及孩童) 提早作一系列的介入,這又何嘗不是種介入的觀點呢?
(2)
觀念方面的文化運動
在治療師端方面由於這領域相對來說算是年輕,大家都還是在摸索與嘗試發展最佳模式的階段,所以並沒有絕對的好與壞,隨時保持著創新的思維與開放的態度,先Doing吧! 另一方面,開放的態度也有助於我們多面向的思考。
在個案端的方面,可能要多跟社區做個連結與結合,適時的把握利用各場域、形式來將觀念散撥給社會大眾,讓社會對於預防保健、復健醫學、職能治療與生活形態的改造等觀念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再逐漸的擴散到更大的群體,讓更多人重事與願意進行健康保健與生活品質的提升。
(3)
發展本土化的介入計畫
(4)
社會、政策的關懷與自我優勢的運用
社區型態的發展相當注重在對於脈動的掌握與看法,民眾的需求也應該要跟隨著脈動去做設計與改變,才能夠發展出適合個別化的介入計畫。另外,現在社區化相關醫療法令陸續制定中,對於法案的關心與批判有助於未來法定的方向與制度的建立。建議治療師們多培養這方面的習慣與敏感度。
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OTS邁向OTR之路──求職經驗分享 By OT99 劉書辰 治療師
致各位OT應屆畢業生、以及學弟妹:
畢業後是徬徨的開始,但未來的無限可能卻也令人振奮,站在這十字路口,有迷惘、擔憂、困惑,但有更多的期待、興奮及夢想。和大家分享在這段時間的心路歷程。
2014年12月8日 星期一
那些畢業後你應該要知道的事-By OT99 傅盈儒 治療師
從國考結束後,開始成為社會新鮮人在台北找工作,到真正決定下來,面試多間的醫院和診所;雖然說不上是讓人說嘴的經歷,且作為過來人,娓娓道來我所見所聞以及對學弟妹的建議…
2014年12月5日 星期五
中華民國復健醫學發展協會來信
各位系友大家好
中華民國復健醫學發展協會來信自104年度起取消其他團體的優惠!!
-----------------------------------信件內容-------------------------------------
104年度起取消其他團體優惠!!
您好
感謝您長久以來對本會之支持
使得本會業務得以順利遂行
惟本會會員對於開放其他團體優惠有不同之意見
經本會理事會決議後
自104年度起取消其他團體優惠方案
尚祈見諒
也希望您繼續支持本會
感謝您長久已來的支持~~
-----------------------------------信件內容-------------------------------------
系友會為各位系友爭取台灣醫事人員繼續教育學會的課程合作
歡迎大家多多報名
在服務系友及非營利的目的下
滿20人系友會就會為系友開辦課程
歡迎各位系友給予課程建議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OT未來與未來OT──掌握產業趨勢,充能臺灣OT人才
近來和學弟妹的聚會餐敘,不管原本的話題是什麼?最後總會圍繞在OT的未來、未來OT應具備的能力及醫療環境的改變,可見大家對於這些議題的憂心。有鍵於此,非常榮幸邀請到常常和大師對談且熱心於OT服務推廣的江老師,來分享其所聽所聞。也非常謝謝她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邀稿。(註:文章內容只是依世界脈動及趨勢作分析無特別地域推廣之意)期待未來有時間可以請江老師至系友會分享,相信一定會有更精彩的內容。 志中
OT未來與未來OT──掌握產業趨勢,充能臺灣OT人才
文 / 江婕瑋 臺大職能治療中心籌備委員會 執行秘書
臺灣醫療系統提供民眾周全及持續的健康照護,然而,近年來無論是政府政策、經濟趨勢、人口結構、科技發展…等因素,皆為醫療產業帶來巨大變化,面對高度不確定性的市場變動,職能治療師必須密切關注以符合時代需求。以下筆者參考經濟部技術處之臺灣產業科技前瞻研究、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之國政分析、國家發展委員會之社會發展及對策,簡要探討近年宏觀的產業趨勢與臺灣職能治療產業應做之準備。
世界經濟重心持續移轉至中國,提升具國際競爭力之人才需求
根據近幾年的經濟成長趨勢觀察,亞洲將成為全球經貿重要發展區域,其中以中國大陸為首的新興經濟體是成長潛力最大、也是成長速度最快的國家。隨著中國經濟的逐步起飛,持續有大城市極速發展而衍生的聚集人口需求,使得政府投入之醫療經費不斷提高、基本醫療保險涵蓋面不斷增加,進而促使醫療產業市場快速擴大。
隨著中國大陸從「世界工廠」走向「世界市場」,眾多產業也向全球頂尖人才招手。在醫療產業方面,沿海各大城市以服務質素而富盛名的民營醫療機構,招募資深治療師及管理階層的徵才標準越來越高:應徵者的基本條件需具多年的臨床與管理經驗、海外求學及工作經驗、流利中、英語與其他外語能力,再來需具備全方位領導能力,包含:創造願景、經營管理、跨專業領導、教育訓練、溝通協調、市場行銷、人力資源、公衛教育、標準化流程…可見中國醫療產業對全球市場敏銳度和高階領導才能的重視。
雖然美國高等教育看準中國市場紛紛進駐,可望提高中國醫療人員養成的素質,如:紐約大學已在上海設立分校,南加州大學也預備跟進…導致兩岸醫療水平的差距將縮小,但在短期內,臺灣相較其他國家仍具備同文同種與地理位置的優勢,且整體上有優質的醫療服務水平和先進的院所整合系統,若能克服中國醫療行為「在地主義」的門檻,許多發展機會將應運而生。對臺灣職能治療師而言,我們需要關注:如何在全民健保對勞動條件及醫療品質的衝擊下,持續培養具備專業實力、經營管理與領導統御…等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以趕上中國醫療市場的龐大需求。
高齡化社會帶動醫療產業發展,銀髮族社區照護需求日益升高
人口結構高齡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全球趨勢,根據聯合國經濟社會事務處2013年之「世界人口高齡化」報告指出:預估至2050年,全球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由2013年的8.41億人增加至逾20億人,特別是亞洲地區將由2005年的3.7億高齡人口增加至2050年的12億最為顯著。臺灣則受生育率持續大幅下降影響,60歲以上老年人口在2011年已超過0至14歲幼年人口,2013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17.4%,預計2050年上升至43.6%,顯示臺灣急遽高齡化,擬定老年健康照護因應對策已是刻不容緩,工研院服務業科技應用中心於2011年更估計,2015年我國銀髮族產業商機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美元 。
在政策走向方面,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2年提出「活力老化」政策框架,焦點為促進高齡者「健康、參與及安全」的生活;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2009年提出「健康老化」報告,建議各國高齡化政策應促進高齡者生理、心理及社會各方面最適化以積極參與社會;又根據臺灣行政院於2007年核定建置基礎服務模式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以至2013年轉型為普及長期照護服務的「長期照護服務網計畫」,目標為:「建構完整之長期照顧體系,保障身心功能障礙者能獲得適切的服務,增進獨立生活能力,提升生活品質,以維持尊嚴與自主。」可知各國老人照護走向,相當符合職能治療「生活參與」的核心理念。
為達到人性化的照護精神、多元性的照護服務、個別化的照護導向、整合性的照護模式,臺灣長期照護是以「社區為基礎」的服務,增進服務資源分布普及性與合適性,促進高齡者在社區內獲得即時性、近便性、且適時、適地、適切的資源以支持其獨立生活。職能治療介入將從醫療模式的「醫院照護」走向以個案與家庭為中心的「社區照護」,在社區內積極促進個案及其家庭的功能及生活品質,職能治療師除需具備日常生活功能促進、輔具應用、環境改造的專業基礎,更需要熟悉醫療與社區資源網路的整合、有效溝通以充分與跨專業團隊合作、學習多元經驗以創新符合在地需求的服務模式。
科技逐步改革醫療產業,跨領域整合推動創新服務發展
近年來,創新科技為人類的生活帶來劇變,無論是網路社群互動促進資訊傳遞、結合行動通訊設備的行動照護、採用大數據(Big Data)預測醫療需求、雲端科技革新遠距醫療...在在都引導著新型態的醫療服務。而在臺灣人口少子化、高齡化的趨勢下,罹患慢性疾病的人口比例提升、照護人力不足,以數位科技來提升醫療質量會是醫療與科技產業共同創造的新藍海。
根據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預測,臺灣將於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且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為解決個案取得醫療資源的實體距離,結合資訊科技與視訊設備應用的遠距照護將在長期照護體制扮演重要的角色,目前實驗中的本土化遠距照護模式正預備上路,職能治療師需儘快開發並熟悉遠距服務模式。
面對醫療科技日益更新,職能治療師需要突破過去封閉的醫療環境,涉獵電機、電子、資訊、光電、材料…等產業趨勢,運用對人類生活各層面的深刻了解,與跨領域人才合作引入研發與設計,產出貼近客群需求的高效能創新服務。
臺灣職能治療近年雖飽受醫療政策的衝擊,但若能善用特殊的地理文化形勢、專業核心與長期照護的契合以及臺灣科技產業的基礎,仍能創造出發展空間。如何在困境中,促進教育、臨床與國際潮流接軌,培育職能治療產業未來的競爭資產,應是與我們全體息息相關的重要課題。
臺灣職能治療近年雖飽受醫療政策的衝擊,但若能善用特殊的地理文化形勢、專業核心與長期照護的契合以及臺灣科技產業的基礎,仍能創造出發展空間。如何在困境中,促進教育、臨床與國際潮流接軌,培育職能治療產業未來的競爭資產,應是與我們全體息息相關的重要課題。
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
103/09/16 聯合新聞網--摸清環境 拉回過動兒專注力 By 蘇宜家 治療師
本文轉載自聯合新聞網,已獲得蘇宜家治療師同意轉載
開學兩周了,學校老師是否曾跟你反映,孩子上課常心不在焉、離開座位,或和同學起衝突?在家時,孩子是否玩具都玩不久常更換、作業要花數小時完成,或耐性不佳?這些行為表現,常被稱為注意力不集中或過動。
●過動症兒童有三點明顯症狀:
1.注意力渙散或集中困難:例如,課堂上孩子常東張西望或發呆,寫作業時摸東摸西。
2.活動量過多:一直跑來跑去,很難坐下來完成一件事情,好像電力永遠用不完。
3.衝動控制差:上課時一直說話,容易打斷別人的對話。
通常,我們可用兩個方向介入,並釐清孩童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第一是環境,第二是孩子本身。
環境部分,可和家長探討並分析,孩子從事活動環境中,有否過多刺激物,導致孩子容易分心?或活動本身對孩子沒吸引力,無法吸引兒童注意?亦有可能為缺乏食物或營養素,造成兒童注意力不集中。
至於孩子本身,許多被認為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可能同時有平衡感差,容易跌倒、手部精細動作笨拙,及使用工具(如剪刀、握筆)姿勢不良等表現,這類小朋友很可能是感覺處理疾患(Sensory processing disorder)。
感覺處理疾患是指,孩子的大腦在處理外界感覺訊息時,能力較差,無法適當篩選所需訊息並做出適當反應;因而有衝動、注意力差及分心等表現,進而可能造成執行新動作或運動技巧時,容易跌倒或動作笨拙。
透過職能治療師介入,依孩子狀況,提供感覺統合或行為治療,讓孩子在不同感覺刺激情境下活動,幫助孩童處理感覺刺激,協助他們做出適當並符合情境的表現,提升孩童注意力廣度,讓他們的行為表現,符合環境及活動要求。
另外,配合醫師及專業治療師,確實釐清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提供適合孩子的治療,並鼓勵家長參與討論治療活動,可更了解孩子情況,並將治療活動融入家庭生活中,協助孩子適應學校及社會生活。
【2014/09/16 聯合報】
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
大陸開拓甘苦談
風雲際會,大陸遊--大陸醫院參訪有幸巧遇教學中心之教育長,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在這地球村,國際化的時代,讓我們先看看不同專業人員的分享。也謝謝靖媛美女一口答應我的邀稿分享,感激不盡。 志中
大陸開拓甘苦談
隨著赴中國工作的台灣年輕人逐年攀高,北上廣深儼然逐漸成為台灣這一世代的逐夢地,中國已經不是過去封閉的舊社會,快速蛻變中的中國正蓬勃發展。我從2013年七月登陸至今,資歷比第一批父執輩台商還要淺得多,而時代的巨輪亦造就了不同的生命經驗,此文即透過我的視角重整在當地一年多的生活體悟,嘗試描繪出一位80後的台灣年輕人在大陸打拼的真實歷程:
第一課,文化衝擊
過去對多元文化教育的專業訓練,讓我了解面對不同文化時需要有:「認識、理解、尊重與欣賞乃至共存共榮」的進程,儘管我在心理上已有準備,但當我真正成為別人眼中的「新移民」時,才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這一切真不簡單!「文化衝擊」絕對是台灣人來大陸都會遭遇到的第一課。
用舊有經驗來面對新問題,進而調適爾後適應是人類的學習發展歷程。是故初來乍到的我面對迥異的社會環境自然有許多疑問,就在一次「為什麼這棟樓不像幼兒園」的提問後,大陸老師很不以為然的回問我:「你認為幼兒園應該是什麼樣子?」讓我開始反思在我肆無忌憚的「為什麼」背後,其實隱藏著某種固有的意識形態和價值判斷,這些提問表面上看似在了解對方,不過骨子裡卻有著自以為來自文明社會的高傲。來到這裡會直覺的發現很多差異,不自覺的與台灣比較,但是面對不同別急著用過去的經驗與思維來做評斷,試著拿掉有色眼鏡你才不會掉入偏見的陷阱,也才能進一步去推測影響差異背後的結構、價值觀與思維模式,這才是由文化認識進而至文化理解的關鍵。這一步如果無法跨越就只能在抱怨中過日子,別來到中國當台灣人,是我體認到的第一課。
「接地氣」-互動與對話
很慶幸平常的工作環境只有我一個臺灣人,在這裡可以很真實的貼近當地文化,我想這點不管你是懷抱著什麼想望來中國,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都是基本功。心態擺正了,就能從互動與對話開始由文化認識進展到文化理解。例如:在路上很多車尾上都貼上了「蜥蜴」裝飾,詢問當地老師才明白原來那是「壁虎」而壁虎的蘇州話音同「避禍」;再像是在路上我很受不了不斷此起彼落的鳴笛聲,但從對話中了解駕駛鳴笛不若「罵髒話」,有更多是「提醒」的意味,當我知道蘇州是中國第二大移民城市,外來人口比例超過50%,有許多農村人口對大城市的交通法規並沒有概念,在面對這城市紊亂的交通亂象就會有更多包容。
所謂的「接地氣」即意味著能貼近當地市井小民的生活方式,不僅是節慶風俗、食衣住行,在中國生活一段時間,你也會體認到一些很不同的交際文化,例如朋友間輪流請客吃飯,AA制會被認為小氣;我們常掛嘴邊的「請、謝謝、對不起」會被認為過度客套,他們溝通習慣直白,委婉就會被認為拐彎抹角;而職場文化則更具有中國特色,像是做生意,先做朋友;飯局也會多得無法想像,你在飯桌上的應對進退就顯得重要。開拓你的人脈圈,不只在工作場域,還有生活上你會接觸到的各種人物,台灣奶茶店的老闆、雞排店的老闆,也是我會聊天的對象,他們經歷過台商第一波大舉西進的年代,在當地十幾年的歲月故事相當精彩,血淚換來的智慧結晶,更是無形的收穫。然而,接地氣固然是件好事,但並不是要在面對差異時全盤捨棄我們認為的美好價值,而是要清楚自己的底線,你可以不認同,但是可以理解,這就是對彼此的尊重。
跨界,跨文化的溝通能力
記得一次到外地做師訓,培訓後園長私下告訴陪同的同事說我太過於生手,這著實令我挫敗,我對專業知識有一定的自信,但也促使我思考在傳遞訊息和溝通方式上需要做出調整,不同的文化背景讓我們對「好的講師/老師/領導者」有不同的形塑,你要能說服這裡的人,就要用他們能接受的方式。因此我開始觀察我身邊被認可為優秀的同事,我在這裡的幼教領域工作,同事們大多是90後的新世代,和我同齡的老師大多是主管職,從他們身上你會看見這些在大城市打拼的女孩的拚勁與執著,在工作與處事上的成熟。過去我總認為專注於自己的專業自然能贏得賞識,然而現實的環境是要做好本份工作外,還得要顧全方方面面,做事和做人同等重要。在全球化時代,你能同時與越多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溝通,你勝出的機會自然越高。跨文化的溝通能力所要健全的面向很多,不僅上述,還包含對當地的政經體制、歷史脈絡以及專業領域的法律制度的認識,有這些作為基礎方能作為跨界的基石,這也是我正在努力需要補足的目標。
兩岸的世代輪廓
我們這一代享受了台灣經濟起飛後的果實,對比中國的同一世代,是在相對富足、穩定、民主自由與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下幸福成長,我們可以安心的追求知識,為心目中的理想社會進行民主實踐。如果說台灣的80後是理想派,那麼說中國的80後是現實派就不為過。這一代的中國年輕人已經接下中國經濟起飛的接力棒,他們唸到大學、碩士,從農村到大城市,背負著家庭期望、社會期許和自我理想,在瞬息萬變的產業環境中隨時如狼般殺出重圍,他們熬得住、沒退路,面對生機蓬勃的中國各個躍躍欲試,具有強烈的企圖心。我一直在思考,台灣的幼教產業逐漸沒落,中國的幼早教市場近幾年卻一直是當紅產業,不要說中國本土人才,市場還充斥新加坡、香港、韓國等亞州其他國家的教育人才,如果我們在同一個平台上比拚,我們台灣年輕人的優勢與價值在哪裡?教師素質會逐漸提升、課程品質會慢慢補強,台灣的教育品牌還可以堅持多久?個人價值要靠自己創造,世代價值還得靠大家共同爭取。
相信未來中國這塊大磁鐵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西進挑戰,這裡的幼教產業環境比想像中競爭,步調比想像中快速,物價也比想像中還要高許多。保持彈性開放的心胸,有崇高的理想也要落地實踐才能開花結果,但至少我確信,願意來中國打拼的年輕人都不僅只有一個理想和美夢,還有最重要的第一步:實踐的勇氣。祝福我們!持續在自我探索中尋找一切可能。
作者:黃靖媛,1985年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畢,現居蘇州。
現職:幼兒創造力積木教學課程專任講師。
時任:童心創意教學中心教育長。
nicetherapy@yahoo.com.tw
訂閱:
文章 (Atom)